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eticalolx!cia,AGA)又称脂溢性脱发,国内外研究报道,高加索AGA的患病率随年龄递增至50%,汉族男性患病率达30.2%。AGA发病与遗传及雄激素有关。AGA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基因遗传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据报道约70%以上的本病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青春期前不发生本病,其遗传特性要在雄激素的作用下才表现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AGA更加严重。雄激素性脱发的病理特点是生长期毛囊与休止期毛囊的比例由正常的12:1降到5:l,毛囊逐渐缩小及毛囊密度由正常成年人的326个/c秆,减少到278个,造成上述病理变化的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毛囊单位的雄激素代谢是近年AGA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探讨雄激素及其受体在靶器官的表达以发现和寻找雄激素受体竞争抑制剂是AGA研究中的基本方向。现将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雄激素及其受体与AGA
刘维等1采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对80例AGA患者血清睾酮(T)、游离睾酮(Fr)和二氢睾酮(DHT)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男、女患者的vr、DHT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了AGA的发病机制与雄激素水平密切相关,提示血清盯和DHT的测定对AGA的临床诊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AGA患者血浆睾酮无明显变化,但唾液内睾酮的含量比正常人高。有研究发现,睾酮诱导的TGF—B表达可能诱导了真皮成纤维细胞的毛囊周围纤维化,加速了毛发生长周期中毛囊向生长中期的推进,抑制了上皮生长,共同导致了AGA中的毛囊雏形化2。Itami3通过活体外混合细胞培养,证实了雄激素在混合培养的人额部秃发区头皮的角质形成细胞生长中的抑制作用。
雄激素发挥作用的第一步和必不可少的一步,是与相应的雄激素受体(androgenreceptor,AR)相结合。AR位于毛囊、皮脂腺等特殊皮肤结构内。有研究表明,AGA患者仅额部,头顶部有AR,因此该区毛囊易受雄激素的作用,影响皮脂代谢而引起脱发。而两颞部、枕部未发现AR。毛囊移植试验表明,枕部毛囊移植到头顶部仍具有抗雄激素性脱发的特点,而头顶部的头发移植到前臂后仍然与其头顶部毛囊同步发生脱发。这种维持其原生长部位特性的主要原因是毛囊局部雄激素受体敏感性的差异所致。不同部位的毛囊,其雄激素受体的数量、类型及亲和力也不一样。当雄激素与受体结合时,受体发生复杂的酶促反应如磷酸化等作用形成雄激素一受体复合物,后者进入细胞核结合到其基因位点特异的激素反应元件上,对真皮乳头与毛囊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产生修饰作用,导致休止期毛囊向微型毛囊转变,从而引起雄激素源性脱发。
在毛囊细胞,睾酮被5-a还原酶催化,转化为生物活性更强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二氢睾酮与睾酮竞争同一受体,但二氢睾酮的活性是睾酮的5倍。DHT在毛囊结合AR,这种特殊的结合物触发了细胞进程,减少了毛发循环周期的毛发生长初期,头发过早地进入了毛发生长休止期,逐渐使终毛转化为毳毛,毛囊雏形化,进而毛发覆盖减少,发际线后移4。Ⅱ型5-a还原酶分布在外根鞘内层、毛囊近端区域、内根鞘及毛囊漏斗部。
Reboi认为DHT导致脱发有三种机制:①DHT导致基质有丝分裂速率加快,使分化时间越来越少,以致雏形化;②增加的休止脱落是毛发周期缩短的结果,DHT增加了每单位时间的休止头发数量;③增加的休止期数量和持续时间。
5-a还原酶与AGA
头发毛囊局部雄激素代谢的特异性改变在雄激素性脱发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5-a还原酶在这一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6。睾酮在5-a还原酶(I型、Ⅱ型)催化下转变成二氢睾酮。I型5-a还原酶主要存在于皮脂腺、胸背部皮肤、肝脏、肾上腺和肾脏。Ⅱ型5-a还原酶主要存在于头皮的毛囊内及毛囊周围组织。前列腺和胡须部位主要是Ⅱ型5-a还原酶。5-a还原酶活性在毛囊的生长期比休止期高3~8倍。研究表明,男性AGA患者毛囊中5-a还原酶活性增高,患者脱发皮肤转化睾酮为二氢睾酮的能力增加。假两性畸形患者睾酮分泌和雄激素受体正常,但由于5-a还原酶缺乏,局部和全身二氢睾酮水平降低,故患者躯干和面部无毛,头发生长正常,无前发际后退和秃顶。
生长因子与AGA
研究表明,毛发生长周期受复杂的细胞间信号传导和一些已知的多肽生长因子的调控。毛囊及其周围组织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产生一些特异性的因对毛发的生长发育和周期发挥作用,研究证实毛囊和毛囊隆突区存在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以及这些因子的受体,而且发现脱发与一些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异常有关。动物实验和毛囊体外培养证实EGF、TGF、FGF、K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Ⅵ酊F)等,对毛发生长有促进或抑制作用7。研究显示,发丝源止脱生发外用搽剂可刺激真皮毛乳头细胞超量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过对VEGF的基因转录控制,上调毛乳头细胞对VEGFmRNA及VEGF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毛发生长。
基因及分子水平研究与AGA
雄激素性脱发是一种最常见的脱发疾患,起因为遗传,位于雄激素受体基因上的x染色体是迄今为止识别到的唯一的危险基因。Hillmer等8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和精确定位,精确地基因定位3q21一q29,1lql4一q25,18pll—q23和19p13一q13区。焦点集中在了3q26。非参数联系分值为3.97。这在认识新的AGA的易感基因上迈出了第一步。Kwack等9通过屏蔽了脱发区毛囊真皮乳头细胞中的二氢睾酮调控基因,用外毛根鞘角化细胞(ORS)和真皮乳头细胞混合培养系统显示,在脱发区真皮乳头细胞中,由二氢睾酮诱导的dickkopf1(DKK一1)作为正调节基因,引起了毛囊角质形成细胞的编程性细胞死亡。并且免疫印迹法显示,DKK一1在秃发区比有发区高。因此认为,在DHT导致的脱发中含有DHT诱导的DKK一1。
有研究发现,同义密码SNP(瑙6152)与AGA密切相关,多聚甘氨酸(GGN)重复序列长度多态性则不相关。外显子1重复序列长度多态性作为原因导致了AGAl0。男性AGA患者秃发区头皮中DAX一1,SPY和wT一1的蛋白水平显著增高。在Norwoode/Hamihon分级中,只有SPY的表达显示了与脱发严重度的正相关11。赵玉萍等佗收集了34例年龄在20~40岁的AGA患者和38名正常男性对照,通过短串连重复序列(S嚅)测定CAG重复数目,未发现CAG重复数目与AGA的相关性。不同年龄组之间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数目也无明显差别。但是笔者观察到了顶秃患者CAG三核苷酸重复数目较对照组略低(22.0,22.9)。由此认为雄激素受体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可能不是男性型脱发的主要遗传致病因素。此外有研究者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分析人尸体头皮的B一连环蛋白、P63和CD34+的表达,与受累额区皮肤相比,枕部皮肤可检测到P63较高表达。但额区和枕区|3一连环蛋白的表达仅有轻微改变。一个全新发现是在毛囊的外根鞘存在CD34+细胞表达”。有人认为雄激素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可能参与了AGA的发展过程。雄激素受体共活化物
ARA70/ELEl有两个亚型,一个是全长型(ARA70a/ELEla),一个是内部缺失型(ARA70f3/ELEll3)。头发生长的整个周期中,除内毛根鞘以外的所有上皮毛发组织中,ARA70/ELEl的两个探针至少有一个表达。在真皮乳头和毛球中只有短型(p)而没有长型(a)
ARA70/ELEl表达,ARA7013/ELEIt3在发受区真皮乳头中的原位标记信号较供区弱。作者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头发生长受雄激素调节的理论。ARA70/ELEl的差异表达说明这种重要的雄激素受体共活化物与雄激素源性脱发有关H。
Midofikawa等进行了DNA宏观序列分析,通过检验毛囊角化细胞的增殖,毛发酸性角蛋白的基因表达发现,BMP2和信号分子ephrin—A3都升高了外毛根鞘的增值率,减少了酸性毛发角蛋白3一Ⅱ的表达。因此认为,BMP2和ephrin—A3在头发生长循环中是头发生长的促进因子。
正常成年人与成年男性雄激素性脱发患者额部毛囊中角蛋白15含量有明显差异,且前者高于后者(P<0.C15)16。这也间接说明在成年男性雄激素性脱发患者头皮中毛囊干细胞的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雄性激素脱发的生发治疗
由于AGA的发病是多因素的综合作用,AGA主要的病理改变是毛囊雏形化,头发提早进入休止期。毛乳头作为控制毛发再生的枢纽近年来日益被重视。雄性激素脱发因发病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因些发丝源专家采用综合疗法,通过对头皮,毛囊,经络等中西结合的方法取得疗效,如果采用单的一方法是不足以解决生发的根本问题。
发丝源养发馆